WeChat ID Intro 我是安潇,住在伦敦,有两个女儿 Suki和Sula(生于13年9月和15年7月)。这里记录了我和她们从0岁开始一起玩的早教游戏,创建一个“家里的蒙特梭利教室”。一定要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微博@安潇AnnXiao 这是我写在去年Suki “可怕的2岁”时的一篇思考。她那时是个drama queen,经常会情绪失控,每天都要“崩溃”好几次,尤其是在“有要求”而“得不到”时,那种被拒绝的情绪最为剧烈。 也有过好几次,我实在难以招架她的坏脾气洗礼,干脆投降妥协,满足她的愿望息事宁人。但我知道“填补欲望”不是“疏解情绪”的正确方法。我也尝试过用“行为交换”的奖励方式,以满足她的愿望来“诱惑”她执行某个行为表现。但这些方式都让我觉得不对劲。我不断地思考“愿望”与“满足”的因果,尝试着为2岁孩子寻找情绪的出路。后来,是“许愿单”这个游戏,在Suki的身上起到了“延迟满足”和“疏通情绪”的双重效果。因此我写下了这篇情绪管理的“许愿单游戏”,并探讨游戏背后关于“孩子的自身与物质关系”。 庆幸的是,随着我们的安静不妥协和她语言能力的增长,Suki的情绪管理技能与日俱增,她哭过之后,通常都能够自然地自我分析:自己“是什么样的感觉”“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可以怎样做”。她开始逐渐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也逐渐发现自己和物质欲望的关系。到了三岁,她忽然就变得万事好商量了,带她出门象和风细雨似的轻松,去商店里她极少会因为要不到东西而发脾气。 今天重新反思这个旧游戏和旧文的原因是:老二Sula这个夏天就要步入两岁了!最近我眼睁睁着看着她从那个软绵绵的乖巧小婴儿,就要变成一个越来越有主见、意志力强悍、倔强不输姐姐的“可怕的2岁小魔女”了(我的内心为即将来临的狂风暴雨而哀号着......)。但是没关系,我已经有了理念基石,在下大雨前,先把心路铺铺好吧! 正文: 游戏143. 许愿单 情绪管理对Suki和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大课题。她一直是个爱憎分明的小孩,从婴儿时期起情绪就非常激烈,无论是哭还是笑都会用力让全世界知道。到了两岁,有时一些小事就会让她情绪失控,这种失控甚至会让她自己也很害怕。我们和她一起摸索管理情绪的方法,她逐渐掌握了一些有用的小技巧。 Suki以前从来不会在商店里要东西而哭闹,而近期连续发生了好几次。她因为爸妈的拒绝而非常崩溃,就好像我们否定了她整个存在一般地伤痛欲绝。我们也有些困惑:我们即不想让她感觉我们忽视她的愿望,也不想娇纵她让她觉得自己想要什么就该立刻拥有。而且很多时候,她并不是因为多么喜欢那样物品,而是因为玩得累了,又被爸妈拒绝,从而抗拒和委屈。 于是我们创造了这个“许愿单”的游戏:“许愿单”就好像一个情绪的台阶,让她在情绪最激动的时候能有一个疏导;也借此让她接受延迟满足,并在她人生初期首次面对自己的物质欲望时,给她思考的空间,来探索自己与物的关系。 游戏方法: 当Suki在商店里发现非常喜欢的东西或者很想要某种体验时,我们会建议她把这个事物放在许愿单上,一两个星期以后如果还是那么喜欢,我们再来买。我把她特别想要的那些东西打印成画片剪出来,让她自己亲手贴上许愿单,之后实现了的会打勾,没实现的保持空白。用这样的方式她就会发现,有些事物她并没有那么喜欢,比如“冰雪奇缘的糖果”,她一个星期之后就觉得买不买无所谓了。而象“玩具小号”,她每天都看着许愿单欣喜又期盼地念叨着,那我们就会在下个周末或者合适的时候买给她。 花一些时间,回顾自己的许愿单,她会经常思考自己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有时她会说有两件物品她都想要,但是比较一会儿,她自己就会明白最想要的只有一件。真的喜欢的,爸爸妈妈会帮她实现愿望。而相比之下的其他很多欲望,真的是可有可无呢。 游戏“许愿单” 背后的一点思考: 是否应该因为她表现好而奖励给她最想要的玩具? —— 探索孩子的自身与物质的关系 “你很想要这个玩具对吗?那么你好好表现,表现得好我们就把这个玩具奖励給你。”面对孩子的物质欲望,很多父母都会下意识地做出这样的交易: 把她想要的东西作为她行为表现的奖励。这似乎是我们的本能反应,这无可厚非,因为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这样长大的:喜欢什么东西就先要表现好才能够得到,这个模式贯彻了我们的整个成长期。 然而我在做这样的思考:这样的物质奖励真的是适合孩子的心理成长的吗? 我的辨证有两个方面: 1.我们这一代很多人面对物质(或者扩大到自己真心喜欢的事物)都有些缺乏自信:看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首先的反应是自己还不够好,不值得拥有,必须要付出再付出,才有权利去获得。这种潜意识里“自己不配得到最喜欢的东西”的思维方式,是不是来自于幼年时自己“无论喜欢什么父母都会要求自己先有行为表现才能得到”而产生的固定模式呢?这种模式让我们总觉得自己本身不够好,总是要忙忙碌碌地做很多做更多,无法停止,却好像做得再多也追不上自己真的喜欢的那些事物。这种思维模式不止在于物质欲望,还可以扩大到想要的爱情、梦想的职业、渴望的生活。 2.反过来说,物质的奖励真的能够积极地帮助孩子规范行为,启发她追求优良的表现吗?也许是可以的。然而总是为了外部奖励而行动优良的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大人呢?很可能是为了更多的奖金而努力工作的尽职的员工。但是任何有伟大成就的人,都不是为了外在奖励而工作的,他们的行为动力来自巨大的内驱力,他们被行动表现带来的直接的结果而吸引。如果在童年时没給孩子足够多的机会去帮助她找到做一件事的内在动力,而总是用外在诱惑来干扰她,会不会损伤了她的那种也许可以成就伟业的内驱力呢? 我仍旧在寻找答案去解决这些疑惑。我尝试着用一些小游戏让孩子去探索她和物质的关系。比如我设计了“许愿单”的游戏:在她看到似乎特别喜欢的东西时,我们不会立刻就买给她,而是让她先放在许愿单上。如果她真的很喜欢,物质要求不过分,她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又能等待足够的时间,那我们就买给她。一个小小的游戏,我却思考了几层的教育目的: 1.在她是孩子时,让她觉得她值得拥有她喜欢的东西,不必附加太多的条件;她长大后,我希望她有足够的自信相信:她真的想要的事物,她总能够得到。 2. 在她是孩子时, 让她用一点时间,在许愿单上判断和选择哪些是她真的喜欢的东西,哪些她其实不那么喜欢,可以学会忽略和忘却;她长大后,我希望她能够抗拒生活中的诱惑、能够清醒的判断什么是自己真正热爱的、把珍贵的资源专注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上。 3. 在她是孩子时,她要学习面对物质有积极的心态:如果她在商店里伤心哭闹,她是得不到她想要的玩具的,但如果她充满了期盼,心情愉悦地等待,她反而能够得到;她长大后,我希望她和她追求的事物之间能有这样的关系:欲望带给她的是正能量,而不是失望绝望嫉妒焦虑那样的负能量。 4. 在她是孩子时,面对欲望她要学会等待,满足也许不会立刻就实现,但她不会因为等待而产生不安;她长大后,我希望她在追求她想要的事物的路上,不会因为路的漫长而失去信念、被焦躁压倒。 5. 在她是孩子时, 当她有正确的行为和优良的表现(比如变得懂礼貌,守时间,爱学习时),我不去拿她想要的物质去奖励她,而是让她去感受行为正确本身带来的良好结果,让她理解内因,找到执行这个行为的内驱力(比如懂礼貌使得她有获得朋友,守时间使得她不会错过表演的开场,爱学习使她在学习中发现乐趣),这时其实所有的外部奖励都是多余的打扰;她长大后,我希望她在确定了自己想要追求的方向后,不被中途那些小恩小惠所扰,而是能够眼望大局,为她相信的那个最终的结果而努力付出和奋斗。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妈妈,并非教育出身的专家,但我想要挑战自己从童年里形成的那些思维习惯,不去想当然它们的正确性。如果检验出了它是一个思维局限,那么我就要试图在女儿身上打开这个局限。 安潇 2016年4月24日 于 伦敦 心经: 一个妈两个娃十小时飞机的不死(但只能保证半活)攻略! 如何分配家务与亲子陪伴时间?如何同时给老大和老二高质量的陪伴? 给孩子一个不插电的暑假:200多项活动没有声光电,只有体育、手作和自然 「 关于安潇:居住于伦敦,曾是动画导演和漫画作者,现在一边工作一边带娃。有两个女儿Suki和Sula ,出生于13年9月和15年7月。从Suki一岁开始,受到蒙特梭利理念的启发,开始在家进行早教启蒙,迄今为止和两个女儿创造和实践了近300个早教小游戏,覆盖类别有身体技能、语言交流、生活实践、美术创意、自然科学、感官感觉、数学秩序和社交情感。」 欢迎关注“家里的蒙特梭利教室 - Suki 和 Sula的早教笔记” 微博@安潇AnnXiao 微信公众号@安潇AnnXiao Instagram@sukisulamontessoridiary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Reward people gave a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